(老老實實寫歷史小說,求收藏)
第1章:家門生亂
金陵城外,秦淮河南岸有一處大莊園,緊挨著小林鎮(zhèn)。名為圣恩山莊,顧名思義是感謝皇帝趙光義之圣恩。老百姓俗稱竇家莊,是參知政事竇偁[cheng]養(yǎng)老的莊宅。這個竇尚書的爹爹“竇禹鈞”是后周時代的名人,“五子登科”的典故說的就是竇家。竇家五個兒子都金榜題名,成為了不起的人物。竇偁就是老四。
《三字經》有:“竇燕山,有義方,教五子,名俱揚。“的句子就是歌頌竇禹鈞做父親教子有方。‘五子登科’后來成為中國傳統(tǒng)吉祥圖案,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禹鈞五子一樣獲得科考成功。
參知政事,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,與同平章事、樞密使、樞密副使合稱“宰執(zhí)“。參知政事——副宰相。
竇家祖籍燕山,所以竇禹鈞被叫做竇燕山。竇偁幼時冬季經常讀書到后半夜,落下了咳嗽的病根。趙匡胤在位時,竇偁也曾朝堂上咳嗽,慌忙叩頭認錯。太祖只是笑笑,非常寬容他。趙光義任開封府尹時,選竇偁為判官,可見對竇偁之欣賞。
這兩年,竇偁咳嗽愈發(fā)嚴重,官家趙光義還是很體貼老部下的。勸他到氣候溫暖之地頤養(yǎng)天年。此處莊園是趙光義賞給竇偁做養(yǎng)老之用。五十七歲的竇大官人舉家自汴京搬遷到秦淮河南岸竇家莊不到一年,身子一直不見好,病勢愈發(fā)沉重。
竇偁治家嚴整是出了名的,太祖趙匡胤也曾多次口頭表揚讓眾大臣們學習。如今掌家人病倒,為了家主之爭,家中已然亂成一鍋粥。
竇偁原配過世多年,原配無子。續(xù)弦柳氏三十五歲,生有一兒一女。兒子竇青銅一十七歲,女兒迎雪一十四歲。魏姨娘四十六歲也是一兒一女,兒子竇青林二十五歲已娶妻生子,女兒迎香十七歲,比竇青銅小一個月。
美若天仙的妾室汪氏二十六歲,她的別名“小妖”。卻是個奇怪的人物。家里人都知道她并不是竇偁大官人妾室,不過是對外謊稱而已。進門三年從未與竇大官人同房過,甚至只是進府時只與大官人匆匆見過一次,就再也沒相見過。她凡事也不參與,除了向老太太請安,哪里也不去。汪氏獨愛守在閨房中讀詩經,三年來不知翻爛了幾十本詩經。更神秘的是,除了竇大官人,沒有任何人知道她的來歷。
竇偁大官人不善管家理財,竇家這些年一直是老太太黃氏管家,若不是老太太壓制魏姨娘這個笑面虎,這點家底只怕都被魏姨娘收攏了過去。老太太知道兒子竇偁命不長久,盡力維持家中安定團結的面子,至于里子——只要自己在有生之年為竇青銅成婚,迎雪再嫁個好人家。也就算萬事大吉了。
陽光正盛的中午,吃過飯的人都昏昏欲睡。丫鬟婆子們站在自己崗位上,也都瞇著眼兒精神不起來。
黃氏包帕纏住滿頭白發(fā)背到頭頂,挽了一個九云發(fā)髻。躺在一個清漆雕花小葉紫檀三面圍子的胡床上,微合雙目打盹。這張胡床老太太用了十幾年,是兒子任開封府判官,官家趙光義在潛邸任開封府尹時賞給的。搬家時有幾處磕碰,竇偁立即找來匠人仔細修好。若是破損了再傳到官家耳中,可是大大的不敬了。
胡木床下踏板上放置纏枝團圍錦繡芙蓉的緞面軟墊,竇青銅正坐在軟墊上輕輕為祖母捶腿。地中間雙銅鶴頂香碗的香爐,還裊裊飄著香煙。
胡木床兩側各站著一個丫鬟,一個是聽云,一個聽竹。
十六歲聽云是老太太最喜愛的,大眼睛、肉嘟嘟的小臉,一笑兩個酒窩。聽云不算最美,屬于中上之姿。卻是長開了腰身,腰兒盈盈一握、胸脯鼓鼓。前幾日老太太偷偷問過聽云,問她是否愿意給竇青銅做通房大丫頭。聽云紅著臉嘟囔道:“聽……聽……老太太的。”一旁聽竹也聽到了,暗自埋怨老太太偏心。長相兩人一樣算得美人,而自己長就蔥白般一雙玉手。誰見到不喜歡呢?
其實老太太對聽云、聽竹都是喜愛的,聽云更憨厚、真摯,聽竹更愛搶個尖、出風頭。相比之下,聽云更符合老太太的標準。
既然老太太點明了,聽云自然心思偏向竇青銅。她見竇青銅鬢角沁出細密汗珠,不由心疼起來,輕輕扇起云紗團扇。像是為老太太扇風,實則主要扇給竇青銅。
另一側聽竹看得明白,賭氣也拿起團扇為竇青銅扇風。她這是在嫉妒聽云,欲爭通房之位。聽云心中雖有些擔心,卻很信任老太太。老太太絕不是今天一樣、明天二樣的人,若不是考慮成熟絕不會對自己說。
稍稍風有些涼了,竇青銅睜開眼。聽竹隨即將一雙如蔥玉手,擺出一個雙絲扣。聽竹又反轉手腕,亮手背給竇青銅,更顯得潔白如玉,嬌嫩無雙。
竇青銅回頭,見聽云停了團扇,眼觀鼻、鼻觀口、口問心,一副與世無爭的佛像。竇青銅覺得氣氛不對,兩人難道是在斗氣么?
此時老太太也張開眼,不用問,老太太掃一眼就知道發(fā)生了什么。當年老太太就是丫鬟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