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孔之見:常公香火,竟為秦檜所奪……為子豈可不學!
,
一孔之見:常公香火,竟為秦檜所奪……為子豈可不學!
州著姓常氏,自忠毅公與秦檜不合,退居海上,遂家焉。其后有號蒲溪者,亦官參知政事,入本朝,子孫多不學。嘗言有厥祖遺像一幅,以兵亂失之,后復得之民間,因出以示余。其像瘦惡而髯,帶貂蟬冠,上有贊曰:“佑時生甫,同德暨湯。治格一隆,力成再造。長樂溫清,遂明王孝理之心;海宇阜豐,躋斯民仁壽之域。公功棐迪,帝庸作歌。列辟具瞻,謂相君之形惟肖;睿辭敦獎,見王者之制坦明。郁郁乎其文哉,皓皓不可尚已。”其后題曰:“紹興龍集壬申仲春谷旦,門下士武原魯瑮。”余甚疑之。此贊似宰相,兩常公皆不得柄國,有奈何有此?后檢宋范茂明集,有《代賀秦太師畫像啟》,乃知此贊是摘啟中數語為贊也。年代既久,淪落民間,為常氏所得,復以魯瑮為本州人,益信而不疑耳。不知魯中紹興甲午趙逵榜,檜方柄國,故稱門下,第不識茂明何故代瑮作啟。余備錄以示,常氏不以為然,愈益珍重。嗟嗟,是忘乃祖之仇而拜其仇也!子孫誠不可不學如此!
---------我是信達雅的分割線----------------
本州有一族大姓常家,他們祖上是常同常忠毅公,曾經當到過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,因為和秦檜理念不同,于是自請致仕,隱居海鹽,從此就把家安在這里。再后來,他們家還出了一位蒲溪先生,也當到了副總理的位子。
在本朝(我大元),常家門風漸衰,子弟當中,沒有什么讀書種子了。(我串門的時候),聽到他們說有一幅先祖的遺像,在兵荒馬亂時丟掉了,后來又從民間找了回來。我看了這幅畫,畫中人瘦,兇惡,有胡子,帶著貂蟬冠,畫上還有贊語說:在您老的全面主持下,國家一片繁榮,欣欣向榮,和諧共榮……您老的功勞太大了啊,這幅畫把您畫的太像了啊!落款者自稱是“門下士”,是本地出的一位進士,叫魯瑮。
可我看了這個畫,心里覺得很奇怪,這個贊語,似乎是說一把手的,而歷史上的兩位常公都沒有主持過政府工作,這個不對啊?
后來,我看到了范貿明的集子,里面有一篇叫《代賀秦太師畫像啟》,才知道那個贊語原來是從這篇文章里摘錄的。這其實是秦檜的畫像啊!大概是因為年代久了,流落民間,偶然被常家得到,又因為魯瑮是本地人,所以更加堅信這就是常公了。但其實,魯瑮中進士的時候,秦檜正手掌大權,氣焰盛極,所以魯才自稱門下士啊!只是范為什么會替他寫這篇啟,我暫時還沒有考證出來。
我把這事情告訴常家,可他們完全不相信,反而更加珍重這幅畫了,嗚呼,這和數典忘祖也沒什么區別了吧!為人子孫者,當引以為戒,萬萬不能不讀書不學習啊!
---我是想到了另一個關于后人如何敬重祖先的故事的分割線--
話說,清代的時候,山東陽谷縣曾經出過一起集體斗毆事件,事情攪到非常大。
當時,陽谷縣里有兩姓大戶,一家姓吳,一家姓潘,他們都自居為名人之后,經常對外吹噓。
姓吳的說,我們家是當年本縣頭號名人,成功人士,錦衣衛千戶,董創喜董大官人……阿不,是西門慶西門大官人家里最尊重的正室吳某之后!
姓潘的說,我們家是當年本縣頭號名人,成功人士,錦衣衛千戶,董創喜董大官人……阿不,是西門慶西門大官人家里最寵愛的側房潘某之后!
這兩家的關系不算和睦,經常明爭暗斗。
結果阿,某一年,過年的時候,有人來縣里唱戲,吳家聽到了,說,好,我來點……你們給我唱……唱血濺獅子樓!
潘家的人聽到后,大怒曰,叔能忍,嫂不能忍!于是走上街頭,先砸戲臺再打吳家,終于演變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械斗。
----我是義務介紹本地旅游特色景點的分割線-----
本地某區有湖,一字名之曰潘,其實呢,就是地下采煤形成的塌陷區,咱家上小學的時候,那兒還是一片圈起來的荒地加個小公園呢。
近年來,大家都在打旅游牌,于是,本地某地方上的文史專家出手了,經其考證,此湖歷史可以上追到明朝,大名鼎鼎的潘金蓮,就成長于此湖之畔,還曾經在這湖里洗過澡哩!
不過呢,大概是怕了上文所述的那些真正的潘家后人的戰斗力,這個方案最后被取締了,但不需遺憾,因為,在本地某地方上的文史專家考證出來的新版本里,這個湖變身成了潘安湖,歷史可以上追到漢朝,大名鼎鼎的潘安,就成長于此湖之畔,還曾經在這湖里洗過澡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