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4章 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!此話何解?
【本身沒能前去朝鮮,沒能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楊應龍,心中就存有不快的情緒。】
【此番行動與動員,白跑了一半路程不說,因為沒有參與到抗擊倭寇的戰斗,沒能獲得戰功與戰績,加上楊應龍召集之兵,也不是有大明軍戶的衛所兵。】
【因此,楊應龍其行,一來一回走了一趟,并沒有獲得大明朝廷的任何軍費。】
【這讓楊應龍心中,存有一定的怨氣。】
【雖說此時,楊應龍心中之氣,并不大,但在心中悶氣還沒有消失之時,新任四川巡撫王繼光忽然就送來的一紙命令式的勘問令。】
【這立即就激起了楊應龍心中更大的不滿與憤怒。】
【并且,在得知新任四川巡撫王繼光的一些個人事跡與傳聞之中,楊應龍果斷就拒絕了王繼光的勘問傳令。】
【不管他王繼光是‘改土歸流的強硬派’,還是另有目的貪婪小人,在楊應龍看來,自己已經交納了兩萬銀白銀,自己沒能前去朝鮮將功贖罪,更是非他之過。】
【在大怒過后,楊應龍直接就將自己這段時間內所遭遇到的事件,進行了聯想與猜測。】
【楊應龍本來就是多疑善猜之平,這一聯想與猜測起來。】
【楊應龍立即就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!】
【對于將功贖罪之事,雖說是自己主動請纓,但自己也是奉命行事,況且自己行軍至一半路途,為何朝廷又突然下令,要自己按原路返回?】
【自己回到播州才過了多久,并且都交納了兩萬兩白銀的贖金,為何還要重提舊案?】
【自己第一次被朝廷關押勘問時,自己該說的都已經說了,該交代的也都已經交代了,都已經被錄入案宗里了。】
【這新任的四川巡撫王繼光,是想要從我手上勒索錢財,還是想趁機想要了自己的命?】
【本就多疑的楊應龍,越想就越覺得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。】
【不管他王繼光,是想要從自己手上勒索錢財,還是借機對自己動兵,要以武力逼迫的手段,從自己手上進行‘改土歸流’,那絕對是不可能的。】
【畢竟播州之地,在他楊氏一族手上經營了7百多年,他楊氏一族在播州之地權力與地位,絕對不能從他楊應龍的手上丟掉。】
【否則他楊應龍在將來,如何進了個祖地,又以何種面目去見列祖列宗?】
......
【于是,在楊應龍拒絕勘問令書后,即刻著手加固播州防御工事。】
【關于自己以及楊氏一族在播州的權利與利益之事,楊應龍還是看的很重要的,畢竟,防患于未然,總是沒有錯的。】
【楊應龍先后在婁山關,海龍囤等戰略要地增筑城墻,并設置多層了望塔,又派駐精兵日夜值守。】
【之后,又征調民夫在關隘要道埋設蒺藜,挖掘陷馬坑,囤積大量糧草,箭矢,擺出一副不會屈服的架勢。】
【同時,楊應龍暗中聯絡周邊的各寨土司,以姻親,利益相誘,結成攻守同盟,擴充自身勢力。】
【楊應龍對其它土司言明道:“自己醉酒誤殺正妻一案,本已向大明朝廷交納了兩萬兩白銀的贖金,事已過去。”】
【“然而,大明朝廷的政令,總是如此的朝令夕改,一天換一個樣,讓人難以信服。】
【“他們每換一任巡撫,就又更改一套政策,現任的官員,不管上一任官員的政策,這還讓其它人,還讓播州的百姓民眾,還怎么活?”】
【“他們總是說我們播州之地,乃至整個西南地區,都是蠻夷之地。”】
【“我們在這蠻夷之地,當了數百上千年的蠻夷,有了自己的族規,有了自己承傳與習慣,他們卻說我們族規是是陋習,是不符合《大明律》的。”】
【“他們總說,我們的傳承與是陋習落后的,是未開化的野人陋習。”】
【“可他們,可曾知道,我播州百姓遵循祖訓,以血盟誓,以命護族,在這群山之間繁衍生息的不容易?”】
【“朝廷那些坐在高堂之上文官儒生,連我們的山路都未曾走過,僅憑一紙文書,就想將延續數百年,上千年的傳承廢除,你們可愿答應?”】
【“他們派人教我們說官話,著漢服,還要將孩童送進儒生書院,可那些夫子教的仁義道德,在這深山里能擋得住虎豹嗎?能換來糧食布匹嗎?”】
【“他們先是派人清查戶籍田畝,再以‘賦稅不足’為由削減我們的衛隊,下一步,怕是要把我們的土司印信都收走!”】
【“如今,這當初被他們嫌棄,被他們看不上的蠻荒之地,在不斷發現有礦產的資源之后,現他們當中有人就開始動起了歪心思,就開始坐不住。”】
【就開始想把手伸到這里來,想要半路摘桃,我們能答應,